|
聽過無尾熊的叫聲嗎?十分低沈,像一種隆隆低吼,不管怎麼形容,都不像是體型如此嬌小的動物口裡發出來的聲音。
|
聽過無尾熊的叫聲嗎?十分低沈,像一種隆隆低吼,不管怎麼形容,都不像是體型如此嬌小的動物口裡發出來的聲音。
科學家現在才發現,這種愛睡的有袋類動物在演化過程中,發展出了能發出這種低音的發聲器官。
原來,牠們在喉嚨以外「多出一對聲帶褶」,能夠發出低沈的求偶魔音。主持研究的英國Sussex大學教授查爾頓說,「頭一次聽到無尾熊低沈的咕噥,我真的驚訝,這麼小的動物發出這樣的聲音」。他說,那聲音的「音高」 (pitch),「比同一體型的動物低20倍」,是大象那種體型的動物才發得出來的低音。
動物聲音的「音高」,通常與其體型相連,因為發聲主要來自喉嚨,喉嚨是「音箱」。
動物的喉嚨有個「閥」式開口,開口上有兩道褶或襞。我們說話的聲音,大多來自這些褶襞的振動。
體型較小的動物,例如只重8公斤的無尾熊,喉嚨較小,聲帶褶也較短、較薄,就像樂器的絃愈短聲音愈尖,這些褶發出的聲音較高。
科學家解剖無尾熊的聲帶,發現第二對,而且比較大的褶,位於喉嚨外側,在口腔與鼻腔連接之處,稱為「蓋膜聲帶褶」,長度是喉嚨聲帶褶的三倍,重量則為其700倍。
科學家認為,發聲原理是比較大的結構,聲音的頻率較低;例如吉他,當手指按住指板上的一根絃,所按方位的高低,即會產生頻率(高低)不同的聲音,而且最粗的絃,產生的的聲音最低。
科學家推想,這種低頻可能是為了求偶而演化形成,因為這種頻率傳達無尾熊之間較易接收的資訊。
This entry passed through the Full-Text RSS service — if this is your content and you're reading it on someone else's site, please read the FAQ at fivefilters.org/content-only/faq.php#publishers.